空了兩天沒寫,是時候該來恢復進度。老實說我不是很喜歡看了會心情鬱悶的書。總覺得,看書應該是一件愉快的事,如果因為看書而心情低落,感覺像是失去閱讀的樂趣。
這次要提的書,看之前就知道絕對不會是什麼輕鬆美好的結局,但還是忍不住好奇心去借來看。看完之後,為了完全沒有進步的人性,心情低落了一陣子。
丹尼爾‧凱斯的《24個比利》,多重人格經典紀實名作,最近出了新譯本,讓我還蠻想找來看看的。
這本之前有寫過單本詠思,詳細請到【詠思】《24個比利》。
那時候自己偶爾還會轉換角度思考比利最後還是被送進療養院這件事,那畢竟是在資訊流通不如現在迅速的年代,人們只能透過特定幾種媒介來了解事件,所以當媒體只選擇性的報導事件一角,群眾很容易將那一角視為全部。
會覺得像是媒體殺人,其實只是因為自己處於讀者的全知角度,而且作者本身多少是傾向於相信比利的角度吧?看著書中的敘述,正常都會替比利抱不平;但換個角度想,如果自己處於當年的時空立場之下,只能接觸到媒體公開的部分,有辦法接受比利回歸社會嗎?
我想,即使理性上認為不該定論,感性上仍然會覺得害怕吧?畢竟比利的確曾經是強暴犯,曾經是有危險的精神病患。
即使是在資訊爆炸的現在,都不見得能夠看見事件的真實面貌。而當年的事件,僅憑這麼一本傳記就能蓋棺定論了嗎?會不會又是誰在說謊?會不會又有人刻意隱瞞了什麼?
如此思考過後,總會覺得再想下去,會變成什麼都無法相信,畢竟就算是本人說出口的話,也有可能是謊言,透過第三者寫出的傳記,當然也有可能失去事件原本的面貌。
最後,還是在願不願意相信上打轉。現代收集資料方便許多,自然能敲敲鍵盤,看看多方評論後選擇自己願意相信的事實。但比利的事件……我想,還有人願意替他出傳記平反,應該已經算是一種救贖了吧。
留言列表